网络“播种”精神障碍双亲
闺女,记得去给妈的果园施肥。
这个抖音,咋就知道我喜欢看啥呢。
看音频就能赚钱,牧子了。
轶事孩子不爱听,只有主持人认知我。
这些话都出自爱上网的爸爸妈妈。
唐欣咨询最近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,我国60岁及以上社会群体的网络使用率为38.6%,其中,有超过10万老人家日均在线超过10个小时。前年拼命“拳法”年轻人的短音频、B2C、游戏APP,集体瞄准了老年社会群体,让他们“不能自拔”。
没人沉迷于网购、网购、种水果,没人守候天天上演伦理大战的感情北京人民广播电台,没人一天五小时刷音频攒金币兑现,还没人试图在网上寻找爱情,与“东哥哥”“董姐姐”交往一年,却被花光“养老”钱。
“精神障碍”双亲,成了网络捷伊“播种”对象。各种类型APP紧抓中老年人的娱乐和感情需求,通过资金流投喂、算法推荐、网络营销、网页广告等方式,形成了层层“播种”中老年人的拳法。APP工厂要的是老年使用者的月活和流量,而在短音频开理财骗子、感情骗子,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卖保健品、石蜊的,瞄上的是中老年人的“荷包”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如今,网络的使用者增长已趋于饱和,各种类型APP都在抢占下沉市场,而中老年使用者是其中最重要的增量。使用者规模大、信用卡业务成本低,网络瞄上中老年人,实属必然。
不过,当针对中老年人的拳法无所不在、骗子愈来愈多,中老年人在网络世界的权益该如何被保障,或许是当下更应该被关注的议题。
一、中老年人患上“智能机成风”
刘刚发现,妈妈的“智能机成风”愈来愈严重了。
以前,被经验教训“放下智能机好好吃饭”的是他们,现在倒完全反过来了。刘刚把菜夹到妈妈碗里,她却在忙着给老姐妹旅游途中发的小音频雅雷。再催促几句,她来了一句:饭桌上对老人家没有耐心,是不忠的表现。
这都是妈妈从短音频里得来的。
刘刚在家族QQ朋友圈看过她转贴的这类音频。几个阿姨排好一列,穿着朴素,表情严肃,用歌舞表演着“不忠的标准”:“莫非养父为排钱,就怕儿女不先朝”“居无定所只为赚钞票,从来不给爹娘蓬泰莱县好”“查堆养狗养小鸟,是没钱养老伴儿”……这条音频在抖音获得了69.1万雅雷,评论都表示“说得好”“大实话”“太感动”。
更让刘刚最生气的是, 妈妈在短音频上学会了“名医”教的“养生药酒”,结果中毒,把他们折腾进了医院。
刘刚妈妈的朋友林先生,沉迷于的是感情主持人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。
丈夫脱轨、婆婆T5800、男尊女卑……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里的剧情,每每让林先生落泪。她告诉刘刚妈妈,前年他们生了女儿,儿媳妇有次给她脸色看,看到主持人经验教训的“憋屈男人”,感觉没人帮他们出气了。“我的委屈没一块儿说,只有素不相识的主持人才能认知我。”
倪萍一开始发现妈妈沉迷于打游戏的时候,没感觉有什么问题。
疫情期间,他怕妈妈在家被憋坏,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智能机,“开始的时候只玩纸牌、绍尼县乐,后来下载了王者荣耀,七段比我还高。”倪萍觉得,中老年人退休生活轻松丰富一些,不是什么坏事。
不过,长时间玩智能机游戏,让本来就有老花眼的倪萍妈妈视力急剧下降,连带着青光眼、迎风流泪等毛病都来了。一位眼科医院的护士告诉他,近两年,来看眼病的老人家愈来愈多,不少问题都是短时间内视力受损。
“闺女,得空了给妈妈的芒果浇施肥。”张颖已经连续两个月收到妈妈发来的“施肥”链接。虽然要浇几百次水才能收获一箱水果,偶尔还要答题、半夜起来偷水滴,但张颖妈妈乐此不疲,甚至研究出了一套快速“催熟”水果的办法,“先在果园里进入多多买菜,不仅买菜便宜还能给水滴奖励,下单还能领化肥”。
与种水果相比,做过会计的李蕾妈妈觉得,还是刷音频赚金币更划算。
“一个20秒的音频得8个金币,看1250个音频可以赚一万个金币,一万个金币可以兑换一元钱。”本着“不要白不要”的原则,李蕾妈妈再次拿起了计算器,像前年计算工资支出那样算着怎么在短音频极速版APP上赚更多金币。
“看音频赚金币太慢了,邀请一个好友可以获得30块钱,活跃的好友还有额外奖励,如果我把跳广场舞的阿姨们都拉进来,可以赚到五百块呢。”李蕾妈妈感觉,他们好像发现了赚钱的“捷径”,越刷越停不下来。
中老年人,正在成为新一代“精神障碍人群”。他们既对抖音快手上的热门段子如数家珍,又喜欢对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“伦理大战”激情点评,还乐得在极速版上一边刷音频一边赚钱。
有分析认为,中老年人沦陷于网络,或许源于他们无法被满足的感情需求。去年受疫情影响,线下娱乐项目受限,又加深了这种状况,中老年人只好拿起智能机,“看看年轻人都在玩什么”。
没想到,这一看,无形之中上了瘾。上瘾的初始,是好奇和新鲜感:“隔得这么远,怎么能看见她跳舞呢”“这个菜还能这么做”“这个人也太搞笑了”。
不过,在算法和拳法的组合拳之下,形形色色的小音频在智能机屏幕上层出不穷,越刷越合心意,中老年人开始集体沦陷网络。
二、网络“播种”精神障碍双亲
但等待着“精神障碍双亲”的,还有数不尽的网络骗子。
过去,中老年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线下、纸媒和电视。但网络信息真假难辨,信息更新慢的双亲辈,更容易被“拳法”。
短音频和直播,看着看着就变成了广告和推销。
林先生关注的感情北京人民广播电台,往往播到一半,扮演调解员的主持人就开始“给家人们发福利”,有几百上千的保健品,也有看似昂贵的项链首饰。有时候主持人和工作人员还会表演“现场打架”:主持人为了给“家人们”“最低价”与厂家battle,一声高过一声,最后终于说服厂家,“原价2999被砍到299”,让林先生感觉“不买亏一个亿”。
网络文学也开始“播种”中老年使用者。
“时隔两月,我爸再一次因为沉迷于网络小说去治颈椎了。”一位豆瓣网友分享了妈妈沉迷于网文的趣事,下面不乏“妈妈爱看知青文,妈妈爱看霸总文”“我姥爷78了,沉迷于武侠修仙小说”的评论。这些使用者表示,看着看着,小说网页就开始引导双亲们下载APP、关注公众号、付费阅读,找不到免费阅读渠道的双亲只好乖乖“打赏”和充“会员”。
爱贪小便宜,则是中老年人被拿捏的“死穴”。网购、网购、拉新、种水果、刷音频赚金币,代替催婚、催生、介绍对象,成为中老年人们聚在一起的高频话题。
中老年人的共情力,也被当成网络诈骗的工具。
在短音频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各种网页上,既有“东哥哥”、“董姐姐”向阿姨们嘘寒问暖,又有卖茶、卖保健品、卖理财产品的“干女儿”“干儿子”暖心倾听。热播剧《都挺好》里苏大强遭遇感情诈骗和理财诈骗的双重悲剧,似乎正通过网络在现实中上演。
张帅接到银行柜台经理电话的时候才知道,妈妈通过QQ和一个“阿姨”聊上了,还把存款都取出来交给对方代为打理。通过查看妈妈的QQ聊天记录,张帅得知,对方称他们的儿子是有名的理财经理,可以帮忙赚钱。
“我们这个年纪,能钱生钱的机会可不多”“娃们挣钱都不容易,你不想帮他一把”“张大哥,我怎么会骗你,比你有钱的可多了去了,是心意不同”,一套话术下来,妈妈逐渐放下了戒备,准备和对方一起投资“以房养老”的项目。“还好在最后一步,银行给我打了电话”,张帅心有余悸。
后来,事情败露,张帅托警察局的朋友查到了这位“阿姨”的真实身份,竟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。张帅记得,那天,妈妈盯着那个小伙子的照片看了好久,缓慢转身,他们走回家,在阳台坐了一整天。
“我妈已经走了五年了,我明显地感受到,我爸没有以前开心了,他本来特开朗一人,现在都不怎么说话了。”张帅担心,妈妈过得太孤独,于是给妈妈在老年婚介所报了名,但妈妈不愿意去。“他拧着一股子劲,好像是跟他们过不去,没好气地问我‘再让人骗了咋办’。”
像张帅妈妈这样,因为被骗而对生活中的诸多人和事产生信任危机的中老年人,不在少数。
“被骗背后是有焦虑存在的,可能是感情焦虑,可能是健康焦虑,也可能是经济焦虑,中老年人的心理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。”在心理学博士陈洁看来, 这其实是一种PTSD(创伤后应激障碍)的表现。
“老人家原本扮演着家庭中‘权威者’的角色,但网络会消解这种权威,受骗后会加深与家人的矛盾,并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。”陈洁说。
三、中老年人躲得掉网络“陷阱”吗?
《2020中老年人网络生活报告》显示,60岁以上的老年使用者日均使用时长达到64.8分钟,且有超过10万老人家严重依赖网络。面对巨大的流量空间,各种类型网络APP瞅准时机,为了留住老年使用者使出十八般武艺。
资金流投喂、算法杀熟、精准营销,都让触网不久的中老年人措手不及。
不管是短音频APP,还是图文资讯类APP,只要有使用痕迹,算法就能一步步“猜中”使用者喜好,面向中老年人也不例外。很多中老年人在刷短音频的时候感叹,“这个APP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,一打开就知道我想看什么。”
当老年社会群体逐渐培养起上网习惯,各种类型APP又推出极速版,其占用的内存很小,对机型要求不高,但“一边刷音频一边赚钱”,让老年社会群体尝到甜头,甚至主动参与到“拉新”中来。
极光数据相关报告显示,移动网络派生app发展迅速,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,抖音极速版等5款派生APP进入到季度内DAU飙升榜TOP 10。到2020年6月,极速版app覆盖渗透率达到42.9%,三年半时间增长近30倍。其中,老年使用者占比较高,抖音极速版中46岁以上使用者占比为14.8%,快手极速版中46岁以上的使用者占比为12.4%。
各种类型B2CAPP则通过种水果等小游戏获取使用者粘性,继“多多果园”在2019年一季度为拼多多增加了上千万日活使用者后,京东、支付宝等也纷纷推出了“种水果游戏”。许多中老年人把广场舞和遛弯的时间,用来守着他们在APP上种下的树,看着它长大、结果、成熟、下单到家。
基于各种类型APP和极速版APP的内容引流,也没放过中老年人。既有直播带货卖保健品,又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自导自演伦理大戏,感情骗子、理财诈骗也随着私域流量的崛起卷土重来。
“网络本身是流量的生意,目前核心使用者的流量增长已经见顶,老年社会群体是下半场竞争的重要增量和阵地。”网络品牌从业者沫沫告诉开菠萝财经,网络播种“中老年人”,并不奇怪。“抢占‘高精尖’受众成本太高,所以各大APP都在抢占下沉市场,而老年社会群体是下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
一个需要被重视的问题是,当中老年人开始频繁触网,信息和财产安全如何得到保障。
去年底,相关部门曾印发“适老化改造”的相关通知,要求保障中老年人信息安全,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行为。
开菠萝财经发现,目前,大部分智能产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了适老化改造,但基本都停留在放大网页和字体上,而对虚假宣传、诈骗广告的清理,并不彻底。据央视财经7月17日报道,一些平台虽然推出了针对中老年人的版本,其中却暗藏心机,“养生理财0元购”“游戏返现加赠送”的链接比比皆是。
今年上半年,抖音出手打击“卖惨式”带货,30天内处理相关违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446个,封禁违规账号33个,包含“徐忆感情电台 ”、“权哥讲感情”、“光头哥”等10个粉丝超百万主持人;快手也紧随其后,针对“中年女性粉丝”青睐的“剧本炒作”式感情北京人民广播电台,对152名网红进行封号,其中不乏有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大主持人。
对此,不少网友拍手称快。“我妈看了这种吵架式感情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之后,就开始猜忌我爸,智能机每天都要查一遍,行踪必须三个小时汇报一次,不配合是‘外面没人了’。”有网友评论称。
但真正无害的网络环境很难实现。只要有流量,就会有生意。一个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被封,主持人还会在下一个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再生。“一方面,相关法律法规较少,针对性不够强,靠平台监管难度较大;另一方面,有些针对中老年人的骗子已经形成黑灰产业链,打击难度大。”沫沫表示。
网络信息时代,年轻人要做的,并非一刀切给双亲“戒网”,而是教会他们科学安全上网。平台和企业,也不应以流量为唯一标准,有针对性地产品设计和功能提升,才是解决问题的“良药”。
本文作者路俊迪,转载自公众号开菠萝财经(id:kaiboluocaijing)。关注直播B2C、新消费,专注深度报道。
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图片来源于原作者和视觉中国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存在问题,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,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。
LinkedIn欢迎各种类型广告品牌合作,发邮件至lmschina-sales@linkedin.com获取更多信息。
©2021领英保留所有权利
下一篇:抖音生态全业务使用说明书